清明节“拜祖”( 祭祀祖先)是捷胜古老的民俗之一。

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,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,后来演变成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,在捷胜流传着“清明无回无祖”这样一句话,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清明节“拜祖”的重视。
清明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中的第一个(七月十五日是第二个、十月初一是第三个),“鬼节”就是纪念亡人的节日。关于清明节的由来,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,说它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。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的一个大臣,在流亡的艰苦日子里,介子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重耳充饥。后来晋公子重耳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)后要封赏介子推。但是,介子推却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,不受晋文公的封赏。晋文公为了迫介子推出山,他就命人放火烧山,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,晋文公后悔莫及,十分悲痛。后来晋文公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,这一天要禁火。这个传说逐渐变成人民群众上山“拜祖”的民俗。
捷胜人民“拜祖”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内,据说在这段时间比较灵验,人们上山“拜祖”的形式主要有:一是“压纸钱”。家人用小石块把长条形的五色纸钱压在祖坟上和本山后土(大伯爷公)上,把一些五色纸钱撒在祖坟的龙身上,表示子孙已经来祭拜祖坟了。二是整修祖坟。每年要将祖坟上、祖坟前埕的杂草清除掉。三是顺碑。每年“拜祖”时要用红油,把祖坟的碑文重新写好,保持石碑的鲜艳。
清明节“拜祖”的主要的祭品有:五牲、酒、茶、韭菜、红烛、长香、红炮、包、饼、果盒、冥钱、大张的五色纸、长锞等,现在,有的人家还买纸制的日常用品、纸制的汽车、纸制的家卜等等。“拜祖”的祭品一般放在祖坟前的祭台上,一份放在本山后土(大伯爷公)的前面。
清明节“拜祖”的主要程序有:1、子孙先向本山后土(大伯爷公)祀香禀告;2、读祭文;3、向本山后土(大伯爷公)行三跪九叩首礼;4、子孙向祖坟的先人祀香禀告;5、读祭文;6、子孙向祖坟的先人行三跪九叩首礼;7、子孙到祖坟的龙身上踏青;8、烧冥钱、大张的五色纸、长锞等(献锭)9、子孙再行三跪九叩首礼;10、鸣炮礼成;11、子孙吃掉酒食回家。
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《清明》一诗中写的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他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,为清明节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。
捷胜人民清明节“拜祖”的特色是墓祭,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,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去世亲人的思念之情。古语说: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诚。在墓地祭祀,祭祀人离祭祀对象(祖先和去世的亲人)最近,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,使生者对死者的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地表达和寄托。清明节“拜祖”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认祖归宗的特殊情结。
捷胜论坛 网友:黄必增